配资平台的行情
晚上好啊,我是萌芽。
上周,教育圈炸开了锅。清华大学亲自下场,为“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简称“数学领军计划”)发布了一则声明。
表面上,这份声明是澄清与解释,但在我看来,它更是一场重量级的“打假”:
打的是社会上层出不穷的捷径幻想;
打的是用奥数内卷来绑架数学教育的现状;
也打的是培训机构打着“借丘班上岸清华”旗号收割家长焦虑的伎俩。
如果你之前没关注过这件事,那不妨今晚跟我一起来拆解一下,看清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真正方向。
先来说说清华“打假”的前因后果。
据声明指出,因收到社会上对高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其中对“数学领军计划”理解不够全面、准确,所以特地发布了一篇说明来澄清和解读。
声明全文很长,我把完整版贴在这里了,感兴趣的家长可以仔细查看。
我看完的理解,概括起来就是三个表态:
1. 数学领军计划≠数学联赛
丘班瞄准的是“职业数学家”的培养,考察内容直接对标大学数学,远超高考及高中数学联赛所涉及的知识范围。
2. 数学领军计划≠捷径
它不是靠刷题、堆班、砸钱就能闯出来的赛道。真正适合的孩子,人数极少。
3. 数学领军计划≠传统大学模式
这是一条八年本博贯通制,强调数学与物理并重,其中——
中途不能转专业
不设本科毕业证
简单来说,清华在明确告诉大家:
“数学领军计划”要吸纳的,是未来的通才型数学研究者。
通过该计划选拔出的学生,已经在国际竞赛和学术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果。更远大的目标,是实现“中国数学五年内崛起、十年内影响世界”。
那丘少班和清华“领军计划”是什么关系呢?
丘成桐少年班,简称丘少班或丘班,截至2025年1月数据,全国共有50所中学获得授权设立“丘少班”,覆盖19个省和直辖市。
可以说,它是很多城市大家心中的“白月光”,能设立丘班的,几乎都是当地的头部名校,不论是学校的层次,还是社会认可度,影响力都摆在那里。
加上丘班天然带着一种稀缺感和光环效应。说真的,大家有时候并不会真的了解丘班到底是什么,而是觉得能上丘班就很好。
坦白说,之前我对丘少班的认知也是一知半解的,网上如果搜丘班的介绍,其实你看到的也更多是:
但清华大学的声明直白指出:各中学的“丘成桐少年班”与清华数学领军计划并无招生关联,招生完全遵循公平、公正、公开,不会偏向任何一所中学。
那为什么要在全国各地设立“丘成桐少年班”呢?声明里也讲得很清楚:
初衷是为了改变中学阶段过度依赖奥数的培养方式;
面向具有突出数学物理潜质和特长并有志于终身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
采取“重基础、高起点、高标准、快节奏”的原则;
强调全面发展与通识教育。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才适合丘班?
声明指出,是那些对数学有天然敏锐度,能自发钻研、反复琢磨,并能在解决问题中找到乐趣的孩子。
说白了,这些孩子是科研人才的“种子选手”,丘班的设立就是在为科研人才培养计划储备后备军。
因此,在丘班的教学中,科研探究、大中衔接是重中之重,所有课程都有严格的标准与程序。
这一纸声明,其实掀开了丘班的神秘面纱,也让大众看清了丘班的真正作用:
别把丘班当成升学捷径,它的本质是国家科研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老朋友们都知道,我家孩子对丘班一直挺好奇的。
早在2023年,Joshua听说丘成桐先生在广州开设丘班,就很向往。
家里好几本丘成桐先生的著作,从《我的几何人生》《The Gravity of Math》《数学竞赛和数学研究》他都翻过,也乐在其中,那大概就是这些年心里种下的数学种子与火焰。
但今年入围神学院500“放心肉”后,在二试前选志愿时,他却最终放弃了丘班。
但并不是因为他不喜欢丘班。
那天我们在现场,认真听了丘班和奥班的课程设置,老师也非常真诚地剖析了这两种模式在华附的培养区别。
我当时还做了笔记,把HF丘班和奥班的特点都完整记录了下来。
说实话,我自己挺心动的。
我当时就在想,丘班的培养模式确实是创新人才的新路径。
我对它的高中先修、大学先修、实验探究和建模挺感兴趣的,直接绕开传统奥数的培养模式,进入大学数学、数理基础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目标也很明确,从领军课程、科研课程、思维课程三方面的设置上,去孕育未来的数学家与科学家,这是一个带着远大理想而成立的新课程模式。
但Joshua却觉得,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丘班可能并不太适合自己。(当时是先确定志愿再参加二试,奥班和丘班只能二选一,但选了志愿不代表最后会被录取。)
我问他为什么。Joshua的回答很坦诚:
他不确定自己是否有科研的潜力,能否耐得住科研的寂寞;
在数学、物理、信息学三科里,他最喜欢的还是信息学;
如果要选一个深耕六年的方向,他更愿意在信息学领域里扎根,去真正深入理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
基于这番讨论,我们最终放弃了丘班的志愿填报。
后来,当我把和Joshua的讨论分享给朋友时,朋友觉得我们草率了。
朋友好心跟我说:“那只是噱头而已,进去后该怎么学还是怎么学,真不合适的话,转班应该也是可以的。”
我能理解朋友的善意,但我觉得一个制度的设计,有其严谨的规范和标准。
如果丘班只是另一个“奥班”,那它为什么要冠以“丘班”的名字呢?
所以我当时其实是非常欣赏Joshua的观点,因为他是真的从中学六年的学习模式去看丘班。
换言之,如果他当时选了丘班,一定是充分做好了要深耕科研路线的决心。(无论最后能不能进)
丘班在很多城市都有设点,选拔的无一不是拔尖中的拔尖。
它的教学特点也很清晰:高起点、高基础、高标准、快节奏。
可要在本土真正系统性地培养数学家,光挑尖子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科研土壤”要足够肥沃。
数学作为“早熟学科”,确实需要尽早发现天才少年,并由顶尖学者亲自培养。
但我始终觉得,中国在这方面的地基依然薄弱。
为什么?
因为很多好苗子,从小的数学训练几乎都被应试和培训绑架了。
经历过小升初的家长应该都有我这种体会。
层出不穷的线下培训机构,靠的往往是“题海+技巧”的模式。
短期内分数的确漂亮,但长期看,数学被异化成机械的刷题运动,孩子真正的兴趣和好奇心却被消耗殆尽。
清华在声明里那句——“部分学生因长期应试训练减弱甚至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我看得格外扎心。
这一记棒喝,直戳的是我们整个数学教育的隐忧:
社会各种屡禁不止的异化培训,过早透支了孩子的天赋,却没能及时提供能点燃思维和热爱的科学方法论。
那么,合适丘班的孩子是什么样?
正如声明所说,是那些“被保护得很好的天赋型选手”——
对数学有天然敏锐度;
能自发钻研、反复推理;
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源源不断的乐趣。
对他们而言,数学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吸引力。
而清华领军计划要寻找的,正是这一群能够在科研中真正发光发热的苗子。
所以,我真心觉得,清华大学出这个声明是好事。
如今丘班在全国各地已经呈现全面开花的趋势,特别是在很多城市里,丘班成了不少家长眼里通往名校的一根稻草,在培训机构的过度渲染下,更是成为了一个可以被批量复制生产的“流水线”。
而清华此时推出声明,克制而明确地解释了“丘少班”和“清华领军计划”的关系,并且严厉抨击了市面上异化的培训模式,看似是给“丘班”的招生泼了一盆冷水,但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
它其实是在提醒大家:
如果真的要加入丘班,那就做好科研人才培养的心态吧!
它也是想借此提醒各位有此志向的家庭(不太能改变培训机构,但能改变养育理念):
丘班是一条科研人才培养的道路,它和“能不能借此进清华”不是一回事。
如果家庭真的向往丘班,那么留给家长更深层次的思考,并不是如何把孩子“卷”进丘班,而是需要先沉下心来思考一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否接受过正确的科学方法论熏陶?
孩子的数学探究的兴趣是否仍在,并且持续在?
孩子是否持续得到过自由探索和思维训练的机会?
如果没有这些,仅仅依赖培训和刷题的“术”去冲击丘班,短期或许能走通,但长远来看,这条“升学之路”,也不一定能真走得远。
换句话说,丘班的出现不是为了让所有人去挤这一条窄道,而是为了提醒我们:未来数学家的养成,需要更健康的环境和更早的呵护。
你觉得呢?
如果你想和孩子一起真正理解这份精神,我推荐大家可以去读一读丘成桐先生的自传。
书里展现的,不是“捷径”,而是一个爱上数学的孩子,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真正的数学家的过程。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互勉,yours,萌芽~
阅读更多:
本周团购:
我们也给每个入群的朋友准备了一份写作辅导攻略合集,《3-6年级语文仿写范文小练笔》(600页),群里见!
希望请转发分享给更多的人
关注我,一起抱团取暖
积极育儿、顺势养育
港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